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紐約時裝周:16億的大生意

2012紐約春夏時裝周漸漸臨近尾聲。去年的紐約時裝周將發佈地點轉移到了紐約林肯中心的Damrosch公園發佈,這告別了它自從1993年以來上百位設計師在布萊恩特公園的帳篷內舉辦發佈秀的歲月。



  數字1:為紐約創收16億美元
  前天看見這樣一組數字,“紐約時裝周每年吸引觀眾逾23萬人次,為紐約創收16億美元。”短短一周250場秀、數以千計的模特、坐在秀場前排的耀眼明星、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、買手、媒體以及對時尚圈感興趣的人,從世界各地千里迢迢趕過來組成了紐約時裝周這盤大菜,而這盤大菜的標價竟高達16億美元,可以說,每一個直接或間接關注它的人都可能為這16億美元的收入做出了一份貢獻。
  四大時裝周裏,紐約一向以商業性著稱。相比巴黎的藝術化、米蘭的創造性、倫敦的新形象來說,紐約時裝周所展示的設計大多走實用的商品化路線,T臺上那些主打款直接就可以扒拉下來在日常生活中穿著。日常衣著時裝化,名師加入大眾品牌設計--這種平易近人、可隨時出入女人衣櫥的平民氣質,是紐約時裝周的特點。它的考察標準很簡單,就是產品能不能被他們的買手所接受,其並不在乎品牌本身做過哪些秀,是一個多大規模的品牌。因此,紐約時裝周也吸引了眾多的國際一線買手參加。
  去年的紐約時裝周將發佈地點轉移到了紐約林肯中心的Damrosch公園發佈,這告別了它自從1993年以來上百位設計師在布萊恩特公園的帳篷內舉辦發佈秀的歲月。據報導,Damrosch公園有更大的展示空間,可以為更多的設計師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,為此,主辦方還特意將林肯中心內的一條地鐵線路改名為“時尚專線”,為時裝周助興。這一點倒是與中國時裝周很相像,將主場地移至798內發佈,中國的時裝周也相當於有了一個自己的主場。

  數字2: 30個國家 23.2萬名傳媒人觀秀
  回顧時裝周的歷史不難發現,建立世界級別的時裝周所需要的無非是兩樣東西--時機和金錢。在時機上,紐約時裝周的傳統就是“打頭陣”,每年的四大時裝周,都是以紐約時裝周的高調亮相宣佈“時裝周馬拉松”的開始。
  另一個要考慮的是經濟問題。設計師花費大量時間、精力和金錢在紐約辦時裝秀,當然希望能夠得到充分的媒體曝光率,在紐約時裝周上,每年都會有來自大約30個國家的23.2萬名記者和編輯爭相報導這一服裝界盛事。當然,比曝光率更重要的則是實際的訂單。
  數字3:800多家時裝公司 17.5萬員工 薪水總額100億美元
  在主辦方的心裏,紐約時裝周不僅僅是關於時裝,更是設計師、買家、媒體共通有無的生意平臺,一季超過16億美元的商業收益和無限擴大的全球媒體效應,甚至令政界要員也對時裝周表示出熱情。一項洛杉磯經濟發展署的研究調查顯示,時裝周無疑會給城市帶來巨大收益。紐約市市長邁克爾-布隆伯格說:“紐約時裝周創造出了逐漸在城市中蔓延的興奮。” 在紐約,時裝業是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產業。整個城市共有800多家時裝公司,員工數目多達17.5萬人,薪水總額達到100億美元。
  一名政要這樣形容時裝周的產業意義,“時裝周的意義重大,但並不容易駕馭。”當被問及什麼才能讓這個城市辦好時裝周時,他說是“臨界品質”。臨界品質是指知識技術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,新技術就會跟裂變反應一樣爆發,並劇烈擴展。“如果它僅限於一個小團隊,那麼時裝周根本發展不好,它需要更多人參與,包括各個產業的領導者。”

  時裝周意見:“我們能為中國時裝周做點什麼”
  改進品牌商業化運作模式
  擁有眾多設計師、造型師和服裝公司的北京,已經走過十年征程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卻仍舊顯得青澀有餘,擺在眼前的這個問題,值得北京思考。中國國際時裝周與國際各大時裝周的區別在於其商業模式,也就是商業落地的問題。買手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職業,在銷售管道中還不是進入主流的職業。
  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展初衷,是讓消費者觀賞、理解、呼應的行為,舉辦時間也是一個原因,一些品牌在時裝周做發佈之前,已經開過了產品訂貨會,所以再做發佈沒有更多訂貨和直接銷售的職能,而更多的僅僅是展示功能。商業化運作的程度不高,專業觀眾的參與程度不深都成為中國時裝周的詬病。
  打造有中國特色的完整時裝產業鏈
  畢竟,時裝之都是北京的未來定位之一,而中國國際時裝周也一直號稱在努力追趕著世界水準。如何把時裝周打造成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,並聯合旅遊局把每年的時裝周盛典打造成為一張城市名片,值得業內人士深思。
新媒體化多管道的品牌行銷
  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,儘管紐約時裝周尚未提供完整的直播,然而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,越來越多的微博名人與網路寫手開始躋身秀場前排的VIP席位。既然我們不是專業買手,不是專業設計師,我們也無法親臨現場,那還是考慮通過各種博客、微博等一切技術手段觀看這場16億元的大秀吧。
返回列表